新興能源產業領航者 | /EN

iNews

能源之光:邁向“3060碳達峰碳中和”:與武漢一起森呼吸

iNews 2022-05-26 16:41:00



武漢新能源研究院,已在創新奔跑中,步入第六個年頭。


2016年,我們背靠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學院、能源學院等多個優勢學科,以成果轉化為核心使命,市校共建了武漢新能源研究院。象征新能源之花的馬蹄蓮大樓,成為了光谷乃至湖北的創新地標。


過去六年,新能源研究院一直圍繞兩個大的方向性任務不懈探索:清潔能源的規?;煤蛡鹘y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。一批重塑未來格局的源頭創新,在這里發生;一批高質量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在這里嶄露頭角。


當前的武漢已全面吹響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、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號角,并啟動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、東湖科技城,一批大科學裝置規劃,都與新能源密不可分??梢哉f,這是一場關于“新能源之都”的角逐,而如何用好新能源力量,共創低碳中國,更是未來城市角逐的主戰場。


2022年,我們帶著「INEW能見」專欄來了,在這里,每周和你分享我們的創新故事,能見=看見,能源未來。新能源創新發展之路,道阻且長,這是我們的使命,更是新的長征。




邁向“3060碳達峰碳中和”:

與武漢一起森呼吸



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,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


武漢現有森林面積179萬畝,森林蓄積量816萬立方米。


2009-2019年,武漢森林碳儲蓄量增加了140余萬噸。


“十三五”期間,先后實施“綠滿江城”“精準滅荒”“長江兩岸造林”等行動,造林綠化20萬畝,讓長江、漢江“兩江四岸”360公里岸線變成了綠色生態長廊;


2021年,武漢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揭牌。位于蔡甸區嵩陽山與新洲區將軍山碳中和林基地,總面積達1112畝,平均每年可吸收1000噸左右的碳排放量。



截至2020年底,湖北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已達1309.3萬千瓦,生物質制氣和煉油分別達到1.3億方和1萬噸,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接近3100萬平方米,建成加氫站7座,新能源技術開發和產業規模持續壯大。


從技術應用水平看,全省風機葉片、太陽能邊框、電池芯片、組件、三元鋰、磷酸鐵鋰電池等材料及加工技術,生物質熱解、聯產、地熱能應用、直流熔斷器、逆變器、能源互聯網等系統及核心裝備技術,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。其中,不斷提升的氫燃料電池及整車技術,部分接近國際領先水平。


在創新創業能力上,湖北在新能源領域已建成國家、省部級新能源重點實驗室、工程研究中心、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研發平臺27個,其中國家級重點研發平臺5個,省級重點研發平臺22個,培育了一批具有國內領先影響力的新能源新型研發機構、產業園區和商業模式創新區。


在國家“3060碳達峰碳中和”目標牽引下,中國的能源產業正在發生深刻的躍遷式變革,以新能源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開發和利用技術,勢必引領能源未來。


2021年5月,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(簡稱“中碳登”)落戶湖北武漢,標志著湖北武漢首家全國性要素市場機構成。湖北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3.56億噸,成交額83.51億元,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企業373家,企業履約率保持100%,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47萬噸。推動碳金融創新,簽署1200億元碳金融授信,在全國率先開展碳資產托管、碳質押貸款、碳現貨遠期產品、碳眾籌及碳保險等業務。


2021年首屆華中零碳智慧城市發展論壇上,武漢新能源研究院院長楊凱表示:“圍繞國家‘雙碳’目標,能源院將完成新型電工器件與儲能、先進電磁制造、碳捕獲利用與儲存、綠色氫能、新型電力系統、固廢資源化處理等六大方向的戰略布局,以傳統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潔能源的規模利用為主要領域,致力于新能源技術創新和創業服務,同時圍繞“雙碳”目標,進一步集聚資源、探索新的商業模式?!?


“城市是‘雙碳’目標實現的最大應用場景,智慧城市建設是‘雙碳’戰略全面展開的強有力抓手?!彼f,智慧城市在帶來城市治理高效、居民生活便捷的同時,如何實現各種生活場景的節能減排,也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。


武漢新能源研究院的“雙碳”2021


6月9日,與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合作,開展首期雙碳專題培訓班。



6月24日,與中國電建集團江西省電力建設有限公司、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就共建“碳中和產業學院”正式達成合作。



7月16日,成功承辦“3060全國碳市場啟動儀式暨首屆氣候投融資高峰論壇”。



7月30日,協辦“科創中國”湖北碳達峰碳中科技服務團啟動儀式,并被列為“科創中國”碳達峰碳中和學會企業聯合體成員單位。



8月25日,協辦“武漢2021年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”,發起成立“武漢碳中和產學研促進會”。



9月16日,成功舉辦第二期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專題培訓班。


9月24日,攜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入駐企業參加“2021首屆華中零碳智慧城市發展論壇”。


9月25日,協辦“科創中國”·2021中國“雙碳”高峰論壇。



10月21日,舉辦2021年湖北雙創活動周第111期光谷青桐匯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專場活動。


低碳生活從身邊點滴做起:


 每天少用一度電,就可以減少960g左右二氧化碳的排放;


 不使用打印機時,將其斷電,每臺打印機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9.6千克;


 調低電腦屏幕亮度,每臺電腦,每年可減排29千克二氧化碳。


種樹是“碳中和”的一種方式,所以


 一棵樹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千克左右,一年節約19度電就相當于種了一顆大樹;


 四臺打印機不用時斷電,就相當于種下兩顆大樹;


 調低2臺電腦屏幕的亮度,就相當于種下三棵大樹。


其實,實現低碳生活與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間,并不沖突。從身邊的點滴做起,減少個人碳足跡,早日實現“3060”目標。